藏族节日 雪顿节
| 招商动态 |2016-11-09
简介
节日活动:活动,喝酸奶,挂佛像,看藏戏
藏历六月底七月初,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雪顿节。在藏语中,"雪"是酸奶子的意思,"顿"是"宴"的意思,雪顿节按藏语解释,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后来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,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"藏戏节"。
西藏民主改革以前每年的6月29日,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"孜洽列空"报到,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,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,当晚返回哲蚌寺。第二天(6月30日)为哲蚌雪顿节,演一天藏戏。7月1日,由拉萨、琼结、雅砻、堆龙德庆、尼木等地的藏戏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。7月2日至5日,再由江孜、昂仁、南木林、拉萨等地藏戏团轮流各演一天。在雪顿节期间,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节日服装、带上吃喝用品,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。
民主改革以后,雪顿节除了进行藏戏会演外,还有其它各专业文艺团体和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。藏族人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,歌颂党,歌颂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当今,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,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,改变过去单一的文艺活动方式,将文化艺术和商品展销、物资交流、经贸洽谈、人才交流以及体育节目融为一体,使传统的雪顿节成为一个"文化搭台、经贸唱戏、广交朋友、招商引资"的既欢腾又隆重的盛大节日。
哲蚌寺"展佛"是雪顿节的序幕。哲蚌寺喇嘛从凌晨就开始着手准备,在选定的吉时,厚沉的法号声响起,三、四十名喇嘛用肩扛起约二十米长的巨型唐卡(藏区特有的一种卷轴画,通常是手工在布帛和丝绢上织成的宗教人物像),蜿蜒来到西山,恭敬地将佛像固定在早已搭好的展台上,接受信徒的朝拜。
山坡上一处处燃起的桑烟弥漫着一股祥和的氛围。大佛前一块不大的空地上,挤满了朝圣者和中外游客,高音喇叭播颂着寺庙僧人合念的经文。在家人的陪伴下,每年都来看展佛的索朗顿珠老人双手合十,口中念念有词
起源
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,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。民间相传,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,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。由于夏季天气变暖,草木滋长,百虫惊蛰,万物复苏,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,有违“不杀生”之戒律。因此,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,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,关门静静地修炼,称为“雅勒”,意即“夏日安居”,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。待到解制开禁之日,僧人纷纷出寺下山,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,备酿酸奶,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,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。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,所以有人也称之为“藏戏节”、“晒佛节”